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並在美國佛光山西來寺舉行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以來,至今已邁入第九個年頭。次大會星雲大師都有主題演説,其題目依順序如下:歡喜與融合(洛杉磯)、祥和與溝通(台北)、同體與共生(温哥華)、尊重與包容(雪梨)、平等與和平(巴黎)、圓滿與自在(香港)、自然與生命(多倫多)並決定毎二年擧辧一次大會。今年的5月13日至21日在高雄佛光山寺舉辧國際佛光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星雲大師演講主題是:「公是公非

  毎年毎個主題,都是大師針對當時世界、國家、社會、大衆的實際情況而提出,一方面呼籲、一方面期望能喚起大衆的共鳴和共識,藉此能淨化人心,安定社會。

 今年大師便語重心長地指出:目前今日社會是一個是非觀念普遍淡薄,並且大多數的人抱著「少是少非、無是無非、不是不非、混淆是非」的想法。其後果便是造成重權勢、重利益…等,而使整個世界脱序。這也就是大師為何提出「公是公非」的原因所在!

 衆生的心就是以「自我」為本位。因為有「我」而能造就一切是非。因為有「執著」、有「分別」,便有「佔有」,便能「造業」。歸根就底是:「無明」起「業」而有「貪、瞋、痴」。所以幾年前國際佛光會推出「三好運動」―做好事、説好話、存好心,就是要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公」是什麼?「公」就是:正大光明、是普遍法界、是萬象平等、是凡事必然。所以「公是公非」必須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良知的認同、是亙古永恆的。

「公是公非」的意義是什麼?星雲大師指出:

一、「公是公非」就是「般若真理」:

  在法界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便是平等。有了般若智慧,才能證悟真理。

二、「公是公非」就是「縁起性空」:人的生老病死,物質的成住壞空都是縁生縁滅,而無自性,更不會因人種、富貴、權勢、地位而有所不同。是生滅、是無常、是空性、所以是平等。

三、「公是公非」就是「因果業報」:富貴長壽是因果,功名成就是因果。佛教講的因果是通三世的,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的,是善惡必有報應的。如果沒有因果業報,就沒有「公是公非」,社會必亂真理必不彰。

「公是公非」的信受奉行:

一、不自私執著(無我相):生有「我」,所以凡事以「我」為運作的中心。内心思量的,只是:「我所擁有的」、「我能掌握的」。不自私執著,才能關懷他人,才能慈悲為懷,才能普度衆生。

二、平等尊重(無人相):對人不因外觀、地位、財富而起分別。先尊敬別人,也可説是尊敬自己。

三、不外相分別(無衆生相):宇宙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人、動物、植物,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不以外相來分別,就是所謂:「無縁大慈,同體大悲」。

四、不一成不變(無壽者相):在賦與生命有限的時間、空間裡,不墨守成規。時時把握當下,勝過空渡漫長無意義的人生。

 金剛經講的「布施無相」、「度衆無我」、「修行無住」、「證悟無得」,星雲大師指出這便是「公是公非」。「無我相、無人相、無生相、無壽者相」的實踐才能破除衆生根深蒂固和不可突破的觀念,才能生出般若智慧,才能發揚「公是公非」。如果人人能如此,當下便是佛國淨土。